一、概况
建构筑物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15年5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依托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 ,是国内最早开展建构筑物安全诊治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建设。实验室是北京市安全事故调查技术支撑单位,是经政府授权的从事建筑工程及产品、材料检测、检查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建筑、交通、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核电等行业及国家重点工程的安全检测与评估、建筑技术攻关、检测设备的研发和检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实验室集科技创新开发,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工程检测、监测于一体,主要科研方向包括: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技术、核电站安全壳结构全寿期安全监控评估技术、在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诊治技术、工业建筑抗震与振动检测治理技术、钢结构疲劳诊治技术、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及其工程应用成套技术、光纤光栅健康监测技术、桥梁结构可靠性诊断评估及加固改造技术、古建筑物安全性与抗震性鉴定评估与保护技术、工业企业管网的非开挖检测修复技术等。
三、人才团队
实验室共有实验科技研究人员144人,副高级(含)以上职称数量77名,占比53.47%。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有长期的人才合作计划,根据学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职人员到高校进修,合作研究。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拓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保证了实验室研究队伍的人才储备和稳定发展。
目前实验室已经形成了六支结构合理、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发队伍,分别是现代检测监测与鉴定评估技术研究团队、地下管网监测评估团队、历史文化建筑检测评估加固团队、新型加固材料研究团队、BIM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大数据平台研究团队。
四、科研条件
实验室共有科研用房面积为10072m2,其中包括建材检测、环境保护检测、焊接检测、耐火、高性能、研发、地基基础、节能、工程结构、结构诊治、设计等。科研实验设备共计240余套。
五、主要业绩
实验室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上实现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突破,具备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装备,多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公共建筑预应力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建立了公共建筑预应力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体系、基于目标使用年限的全寿期公共建筑预应力结构性能评价技术体系和公共建筑预应力结构改造加固技术体系。在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制备方面,针对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炉墙出现侧墙鼓包、倒塌以及耐火材料损毁严重的问题,开展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炉墙结构创新设计、关键部位用高性能耐火材料研发、湿法喷涂工艺研发以及技术集成等相关工作,推动我国垃圾焚烧技术向稳定、成熟化发展。在工业建筑钢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方面,在首钢、武钢、宝钢等大型厂区进行成果转化,有效提高我国钢结构检测鉴定技术水平,保证了钢结构工业建筑安全及工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在核电站反应堆安全壳结构系统全寿期检测评估关键技术方面,在福建宁德核电、秦山核电等重大建构筑物进行成果转化,保障结构完整性,确保核电关键部件安全服役。
面向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上实现原创性战略性突破,筑牢工业建构筑物检测鉴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顶尖科研平台。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联系人:李晓东
联系电话:010-82228195
联系邮箱:muzixd@126.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13号
京ICP证1304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