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以下简称实验室)是我国唯一在钢铁工业环境保护领域布局建设的综合性科研平台,由科技部2015年9月下达国科发基字[2015]329号《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批准组建。依托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立,依托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工业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科研院所,是我国从事建筑和环保技术研究、推广及应用的大型科技企业,是我国专业最全的工业系统综合性环境治理企业,基本参与解决我国所有大型钢铁企业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的全流程开发应用,覆盖创新链各环节。
二、实验室定位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着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国际化视野的高度,重点关注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工程”,聚焦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风险控制,在线监测预警、工业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场地地下水及生态修复等高度凝炼的学科发展方向,将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进行条件建设,注重设备深度开发使用和仪器自主研制,并将现场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的全流程开发应用,打造高端科技人才聚集、重大关键技术攻克、开放共享服务社会、先进性示范性并行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业环保技术前沿,主要在7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
(1)应用基础领域,主要开展钢铁工业智慧环保与工业环保在线全污染源检测分析监控、工业园区环保专业化智慧治理与管理、未知污染物定性定量及治理等研发;
(2)工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向,主要开展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节水减排基础技术和智慧化管控、高含盐废水减量化处理及零排放技术、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技术;
(3)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主要开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钢铁烟气多污染物综合治理、重污染厂房排热控烟、超洁净转炉煤气净化回收、环境除尘系统智能运营管控等研发;
(4)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向,主要开展钢渣热闷技术及装备开发、钢渣安定性处理与尾渣多途径利用;
(5)工业节能方向,主要开展企业低品质余热资源利用等研发;
(6)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治理等研发;
(7)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河道水环境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等研发。为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提供可靠的实验研究数据和成果,培养从事工业环境保护的高级人才。
四、科研条件
实验室由中心实验室、工业水处理与利用实验室、大气与噪声治理实验室、固废处理与利用实验室、工业节能实验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实验室、区域水环境治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组成。拥有百余台(套)先进专业仪器设备和中试试验装置。
五、科研人才概况
实验室现有325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58人,专业技术人员157人。高级职称54人,拥有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人员20%,博士占4%,硕士占31%,本科占57%,涉及专业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化学工程、材料学、炼铁、工民建、机械制造、矿物加工、自动化、电力、放射化工、环境科学、气候学、电子计算机、分析化学、生物学、环境规划、概预算、地质工程等二十多个相关专业,形成了专业配置齐全、年龄组成合理的研发梯队,在科研、教学、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调试运营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架构图
实验室实行“开放、联合、竞争、交流”的运行机制和“产学研”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院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实验室的建成将为全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一方面通过技术咨询为国家重大工业环境保护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与国家现有各实验室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第三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进行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在开放合作与服务方面,继续和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参与社会行业课题的合作,组织进入企业中的专项研发项目;开放科研项目,面向社会招聘客座人才;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创造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和项目。
在增强技术辐射能力、带动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方面,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加强行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扩散和技术储备等。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姓名:邱圣杰
电话:82227639
邮箱:qiushengjie@cribc.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13号
京ICP证13042131号